-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七十周年院庆学术活动暨 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校外开放课题(2021年度)成果交流与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正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于12月4日上午,在线上成功举办了七十周年院庆活动暨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校外开放课题(2021年度)成果交流与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共21位青年学者参与其中,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学术成果、交流科研经验。论坛由主会场、分会场一和分会场二共三个部分组成。主会场和分会场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叶宇副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教授做了开场致辞。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洛西教授分享了题为“智慧人因照明:后疫情时代的趋势与展望”的主旨报告。分会场一由9位校外开放课题负责人和2位我院青年学者参与。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周浩助理研究员对“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碳减排技术路径
2022-12-05 11:39
-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和朱泾镇人民政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揭牌
11月26日,我校和朱泾镇人民政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举行,我院景观学系董楠楠副主任和朱泾镇顾晓俊副镇长共同为基地揭牌。我院景观学系和朱泾镇就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系列合作自2021年始,双方合作开展了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乡村振兴,村镇风貌提升和重点地区城市更新等系列工作。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成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密切校地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我校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构建校地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培养就业衔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朱泾镇与我院景观学系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更广泛的合作。基地建成后,双方将合作建立“同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联合开展专业实践,共同组织师生入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组织双方导师联合指导。本次揭牌仪式标志着我院景观学系在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作出了新的探索。来源:董楠楠
2022-11-26 10:33
-
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 “双碳背景下超大城市环境动态规划设计研究及示范技术”项目开题
11月24日,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双碳背景下超大城市环境动态规划设计研究及示范技术”项目开题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该项目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由吴志强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我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共同申报,将研发“双碳”目标下超大城市环境动态规划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下设四个课题,通过集成示范探索可推广的经验。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尚武主持,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处郑广宏处长和吴志强院士分别致辞。我院教师、同济规划院研究员刘超介绍了项目概况,并做“面向区域碳中和的超大城市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与平台”课题汇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副主任汇报“面向区域碳中和的超大城市碳与环境监测技术”课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熊健书记、张翀规划师汇报“面向区域碳中和的超大城市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课题。开题会专家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德高副院长、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周军处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张浩一级调研员担任。各位专家对项目开题成
2022-11-24 10:37
-
“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在杨浦滨江举行
黄浦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依托,苏州河则是上海历史文脉的展现。“一江一河”见证了上海的成长,更涵养了上海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11月21日下午,在杨浦滨江郎朗音乐世界, “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成功举行。作为2022年世界城市日的系列活动之一,“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于11月21日在杨浦滨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旨在聚焦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智慧。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杨浦区对外友好协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协办,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景莹,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杨浦区副区长施方,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梁建安,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森祐一郎出席论坛。论坛依托滨水城市历史文脉底蕴、聚焦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1-21 10:23
-
“乡景·乡土·乡境——城乡融合发展下的思考”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11月1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统村落景观感受机制与旅游激励规划模式”课题组、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在线上召开“乡景·乡土·乡境——城乡融合发展下的思考”主题研讨会。我院刘滨谊教授、张琳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洁萍副教授,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雷诚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毛华松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邵继中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云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郑文俊教授及15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线上研讨会。会议由我院张琳副教授主持。刘滨谊教授强调乡村景观研究的重要性,希望各位学术工作者可以借“乡村”的研究平台,对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主题报告环节,毛华松教授指出山水格局是城市、乡村等人居环境形成的重要背景,并深入分析了绍兴、桂林等城市的山水环境特征。陈洁萍副教授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景观及社群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问题。雷诚教授系统梳理了小城镇景观从传统江南水乡到苏南模式下的演变特征及可持续发展模式。邵继中教授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张云路教授介绍了
2022-11-19 11:05
-
第二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11月19日,第二届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我院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关联网络研究”分实验中心承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协办,主题为“下一个20年:城市网络研究的挑战与突破”。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回顾城市网络研究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理论、概念和方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挑战和机遇。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为城市网络研究青年学者提供更大范围的学术对话平台,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中国经验,为我国城市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观点。本届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并在Bilibili、国匠城、规划云等网络平台同步直播。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分论坛、圆桌会议四个环节。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了各位同行、专家和青年学者的支持。彭震伟教授指出,下一个20年的城市发展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城市网络研究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城市的发展和空间重构。同时,他也指出,论坛也是向各位专家学习的机会,同济大学是较早进行城市网络
2022-11-19 10:55
-
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出席2022年世界城市日特别节目 《上海手册》专 题访谈活动
11月19日,2022年世界城市日特别访谈节目之“《上海手册》:以上海力量赋能21世纪全球城市卓越发展”在第一财经、香港NoWTV频道播出。我校党委副书记、我院教授彭震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心主任杨荣斌作为嘉宾出席活动。10月31日,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今年世界城市日以“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为主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举办。大会发布了《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上海手册》)。《上海手册》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编,是一份联合国可更新文件,遴选全球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并进行推广,旨在成为全球城市领域的专家推进可持续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参考。《上海手册》从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遴选了21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创新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并对其展开研究,为全球城市建设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我校多个教授团队作为领衔专家参与《上海手册》部分章节的撰写。我校党委副书记彭
2022-11-19 10:17
-
我院教师参与设计的漕泾郊野公园正式开放
2018年,漕泾郊野公园核心区水库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之一,标志着郊野公园建设的启动。我院组建了由彭震伟教授牵头,姚栋副教授、王红军副教授、董楠楠副教授以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组成的多专业工作团队,参与水库村系列改造与建设工作。2021年年底,成功创建上海市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水库村改建期间,我校参与共建的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中心陆续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示范建设,我院汪洁琼副教授和董楠楠副教授陆续参与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和农田林网提升专项工程项目工作。11月16日,漕泾郊野公园正式开放,不仅标志着这一集水上文旅、科普教育、创意研学、休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郊野空间全面服务于市民,同时也将服务于我校在乡村振兴与郊野生态领域的产学研系列活动。文字来源:董楠楠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2022-11-16 10:50
-
吴志强院士荣获“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领导力大奖领军人物奖”
11月16日晚,第四届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世界规划教育组织( World Urban PlanningEducation Network)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荣获“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领导力大奖领军人物奖”。吴志强院士40年来坚守在工程科技一线,面向国家城镇化发展重点需求和重大挑战应对,始终把握国际前沿技术趋势,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城市规划的理性提升与核心技术创新。他创新性地提出 “形流结合”的智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大智移云”技术探索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城市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提高城市智慧度,以AI技术辅助规划设计,成功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青岛世园会园区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整体设计方案等150余项重大城市实践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效益。今年,吴志强院士创造性地提出”RAR”(Reality and AugmentReality)概念,致力于通过数字手段呈现城市梦想和人民愿景。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由吴志强院士领衔的团队成功打造了横跨闽江两岸约6公里的“福元宇宙”RAR演绎,实现三“最”纪录,
2022-11-16 10:20
-
中国唯一获奖!“永安之心”惊艳亮相世界舞台
11月14日,2022年度DezeenAwards设计大奖揭晓,全球共评选出11个建筑类获奖项目。我院袁烽教授主持设计的学校特色扶贫项目——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荣获城镇建筑(Civic Building)奖,是本届建筑类别中唯一获奖的中国项目。Dezeen Awards依托欧洲最大的建筑艺术媒体网站Dezeen,每年邀请全球国际大师评审团,以独特的视角评选全球最优秀的建筑师及其设计作品,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全球最佳设计实践的标杆之一。“这是一个大气的乡村公共建筑,它赞美了当地文化,提升了居民在地文化的生活内涵。这更是以现代方式创造性使用传统材料的绝佳示范案例。”“建筑的屋顶以美妙的流动拥抱自然,成为用建筑营造社区聚集场所的奇妙体现。”“将如此雄心勃勃的建筑放在如此偏远的社区中,以前可能没有见过类似的实践,也令人钦佩。这是一座真正能激发灵感的建筑。”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是我校定点帮扶云南省云龙县打造永安示范村的重点项目之一,由我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部分师生捐资而建 , 自2019年5月开始建设,历时1年半建成。该中心依山势而起,长廊跌宕起伏,宛若心形,故又被称
2022-11-14 11:11
-
我院参与发起的2022“元点设计论坛”暨大师联创工作营成功举行
11月12日,2022“元点设计论坛”暨大师联创工作营”在昆山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我院,及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建筑学院及美国贝依多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意大利Studio Kuadra、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共同发起,雄大设计港和昆山滨湖新城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昆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锦溪镇人民政府支持,旨在凝聚设计力量,汇聚大师智慧,共议江南水乡的空间语汇,演绎昆山乡野的美好画卷。论坛会场位于昆山之链缘甸段的“元点会客厅”,“昆山之链”首链段从此处开启。“会客厅”所在建筑是原昆山电瓷厂,借举办此次论坛之机,对其进行了快速、适度的改造。同时,场地上的配套用房也是大师工作营的设计对象,“渐进演变”——在传统中演绎当下,可以说,会场本身的变化就是“昆山之链”的缩影。围绕“建造一种新的传统——新江南空间的当代演绎”这一论坛主题,十位发起人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给大家带来了视角独特、维度多元的乡村美学观点和乡野设计图景。我院李翔宁院长作了题为《自然建造——用艺术点亮城市与乡村》的主旨演
2022-11-12 10:28
-
“大都市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研讨会暨上海市科委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 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立项会”在崇明生态研究院成功举办
11月5日至6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大都市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研讨会暨上海市科委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立项会”在崇明生态研究院成功举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尚武教授为本次研讨会致辞,并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陆海统筹的若干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就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陆海统筹之间的关系以及陆海统筹空间规划的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干靓副教授作为“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四“面向陆海复合生态功能提升的空间资源协同配置技术”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研究计划。参与本次会议的还有我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程遥副教授和景观学系许晓青助理教授,两位老师也在本次研讨会的讨论环节和与会专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来源:干靓
2022-11-06 10:46
-
“当代城市更新下的横沔模式—大师圆桌派”顺利举行
“当代城市更新下的横沔模式”——链接时代前沿哲思“大师圆桌派”于2022年11月1日晚在横沔城市更新示范区成功举行。活动由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协办。我校原常务副校长伍江、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我院景观学系系主任章明、我院王伟强教授、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锦屏、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天海6位业内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以当下古镇更新的热点话题为引,探讨古镇更新的重点矛盾,还原江南图景的可能路径。共话古镇更新,共展横沔未来。伍江教授以《城市有机更新的几个维度》为题作开篇分享,从层次维度、类型维度和过程维度分析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命周期与发展过程。层次维度,即城市更新是有层次的;类型维度,即城市更新不是像过去那样推倒重来,而是不断叠加的过程;过程维度,即城市更新是环环相扣的。他表示,城市是有机生命体 , 更新是城市的常态,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对于城市生命周期而言,其实是很短暂的一段。城市更新也不应该经常被那么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情况下是“细胞”层面的,故称为“有机更新
2022-11-02 10:40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 2022年度开放课题(校外)资助名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校外)申报和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开放课题以“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以创新性、开拓性及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标准,遴选资助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中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吻合,应用背景明确、具有学术和社会经济意义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2022年度入选资助校外开放课题26项,每项课题资助额度3万元,执行期2年(2022年11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序号单位姓名职称课题名称课题所属实验室1上海大学李开明讲师城乡关系演进下超大城市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化特征、机制和规划策略——以上海市为例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程晗蓓助理研究员居住分异视角下高密度建成环境对居民时空行为与健康的影响研究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武汉大学林赛南副教授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评估、要素识别及规划优化——结合街景数据和深度学习高密度人
2022-10-31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