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 X
  • ×
  • 中心概况
  • 实验室介绍
  • 设备与环境
  • 成果与示范
    • ×
    • 高水平论文
    • 优秀项目
    • 新书上架
  • 新闻动态
  • 活动预告
  • 设备预约
  • 中心概况
  • 实验室介绍
  • 设备与环境
  • 成果与示范
    • 高水平论文
    • 优秀项目
    • 新书上架
  • 新闻动态
  • 活动预告
  • 设备预约

成果与示范
首页  成果与示范  高水平论文
成果与示范
  • 高水平论文
  • 优秀项目
  • 新书上架
  • 2022

    10.11

    王云才教授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发表文章(Cooling intensity of hybrid landscape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Relative contribution and marginal effect)

    题目:大都市区混合景观的降温强度及其边际效应研究摘要: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变暖背景下,通过冷岛调节一体化风热环境正在成为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冷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形态和组成等对风热环境均有显著影响。而相比于建成区内部,其外围拥有广阔的开放空间和非城市化地区,为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实施提供可改造空间,进而通过温差梯度形成楔入暖空气区域的冷锋。且在大尺度下,景观的混合特征及相互作用被放大,体现出与降温强度间更强、更稳定的相关性。但这些区域中,多类型绿色基础设施往往与建设用地、裸地等混合并存,难以进行单一维度的定量研究。由此,本文将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下的太原都市区作为案例,以多维要素彼此影响为底层逻辑,构建了由景观质量(森林冠层密度指数)、景观结构(香农多样性指数、蔓延指数)和地形(地形位指数、单位阴坡面积百分比)组成的混合景观评价体系,并应用K-medoids算法将研究单元划分为8种空间聚类,进而通过增强回归树模型识别空间聚类中具有最佳降温效应的范式及其指标阈值。结果显示:(1)林冠密度与降温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持森林冠层密度指数在0.4以上是缓解热岛效应的有

  • 2022

    08.10

    刘超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发表文章(The impa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VID-19: A case study of King Country, Washington)

    该论文由我院刘超老师(第一作者)与上海纽约大学关成贺老师合作完成,是新冠肺炎与建成环境早期研究的一篇代表性论文。文章使用可视化与多种空间统计模型,基于美国西雅图大都市区的多源时空数据,探索建成关系与新冠肺炎发病率的关联,并筛选显著影响因子,进而从城市和社区尺度提出了改善建议。相关成果于2021年发表于SCI检索的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Society,迄今被引用18次。题目:建成环境对COVID-19发病率的影响:以华盛顿州金县为例摘要:随着 COVID-19 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很多研究都在探索影响该流行病的要素。其中建成环境值得特别关注,以便制定针对策略防止冠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本研究评估了建成环境对发病率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城市地区传染病影响分析的方法。我们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来预处理数据,然后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尽管社会经济指标是影响 COVID-19 的主要因素,但建筑环境从不同方面影响了 COVID-19 病例。建筑环境密度与发病率呈正相关:增加开放空间有利于降低发病率;过度拥挤的家庭导致发病率上升。

  • 2022

    03.02

    常青教授在《Built Heritage》发表文章 (Architectural Models and Their Contexts in China’s 20th-Centu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 Overview)

    题目: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摘要:文章以历时性叙事为主,穿插共时性分析,回望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形式脉络。由于现代性观念和工业化起步均滞后西方达百年以上,加之西方文化移入初期的需要,以及中国上层社会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象征的尊崇,使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始终在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中占有首要地位。而在上海等中国开埠城市的租界地段,西方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各种建筑流派及其舶来品,也大多成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至20世纪中,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现代建筑遗产为代表,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在新中国的建筑遗产典范中更加清晰可辨。相比之下,早期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形态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不过是凤毛麟角。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了大门,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各种建筑思潮蜂拥而至,中国20世纪末的建筑形式才走出了新古典的范型,现代古典、晚期现代、后现代等西方建筑的影响以中国的在地形式呈现出来。*全文附后,链接:https://doi.org/10.1186/BF03545715

  • 2022

    03.01

    肖扬副教授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发表文章(An assessment of urban park access in Shanghai – 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equity in urban China)

    该论文由同济大学肖扬老师(第一作者)与唐子来老师(通讯作者)合作完成,是绿地公平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之一,于2017年初刊发在SCI和SSCI检索的Q1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当年即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持续入选至今。截止到2021年11月,该文章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数为187次。题目:对上海城市公园可达性评估--对中国城市社会公平的启示摘要:城市绿色资源是否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公平分配,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不平等现象正在加剧。本文研究了中国城市公园服务的分配对边缘化人群是否公平以及公平到什么程度。我们选择上海作为案例研究,考虑了群体细分的三个维度,即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空间结构。我们利用空间聚类来评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公园可及性的空间模式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处境不利的群体比更富裕的市民更受青睐。地方政府的努力确保了上海的公园可及性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此外,我们将此归因于中国在市场化改革之前的社会主义遗产的路

  • 2021

    12.10

    叶宇副教授在《Urban Geography》发表文章(How block density and typology affect urban vitality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in Shenzhen China)

    该论文由我院叶宇老师(第一作者)与香港大学刘行健老师(通讯作者)合作完成,是量化城市形态学(quantitative urban morphology)领域的代表性论文之一,通过将城市大数据和量化形态分析技术结合,探究城市形态与活力的相互关系。相关成果于2018年年初刊发在SSCI检索的Q1期刊Urban Geography,当年即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在后续每轮中持续入选至今。截止到2021年11月,该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数为103次。题目:建筑密度与形态如何影响城市活力:以中国深圳为案例的针对性探索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从重“量”向提“质”转型,创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而非低品质的城市扩张已成为共识。但针对城市设计、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的系统性探讨仍然较为缺乏。本论文结合新城市数据和量化形态分析工具,运用统计模型探索城市形态类型与城市活力的关联效应。深圳作为中国增长最快和最大的城市之一被选中作为研究案例。在研究设计中,小餐饮类的兴趣点数据对城市活力非常敏感且变化迅速,被选中作为城市活力的一个近似表征。统计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可达性、功能混合度、街廓尺度

  • 2021

    11.24

    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on Urban Mobility)

    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on Urban Mobility)——摘要: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网约车(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并在世界各地很多城市中流行,但就网约车在城市交通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了弥合这一差距,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在美国大都市区水准上,包括城市交通趋势、社会经济变化和网约车运营情况在内的面板数据集,系统评估网约车如何在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载客量和私家车拥有量这三个维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城市交通状况。该研究发现,网约车对私家车拥有量的平均影响不显著,但可以使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大都市区的私家车拥有量减少1%左右。同时,网约车是公共交通的净替代,导致公共交通载客量显著下降(8.9%)。网约车的出现实际上延长了道路拥堵时间(4.5%),并加重了道路拥堵程度(0.9%)。尽管通过推广大规模共享出行提供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是网约车的理想,但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表明,网约车自亮相以来,加剧了城市交通方面的挑战。

  • 2021

    10.05

    刁弥教授《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文章(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on urban mobility)

    题目: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摘要∶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网约车(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并在世界各地很多城市中流行,但就网约车在城市交通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了弥合这一差距,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在美国大都市区水准上,包括城市交通趋势、社会经济变化和网约车运营情况在内的面板数据集,系统评估网约车如何在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载客量和私家车拥有量这三个维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城市交通状况。该研究发现,网约车对私家车拥有量的平均影响不显著,但可以使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大都市区的私家车拥有量减少1%左右。同时,网约车是公共交通的净替代,导致公共交通载客量显著下降(8.9%)。网约车的出现实际上延长了道路拥堵时间(4.5%),并加重了道路拥堵程度(0.9%)。尽管通过推广大规模共享出行提供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是网约车的理想,但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表明,网约车自亮相以来,加剧了城市交通方面的挑战。

Copyright@202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4176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