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合作2.0在路上
作为中德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的一面旗帜,同济大学近期正式启动中德合作2.0计划,旨在全面深化加强与德国高校和相关机构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2023-09-14 11:26
-
中建-同济科研合作建设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3年8月11日,由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召开的“中建-同济科研合作建设研讨会”在我院C1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香港地区的上市公司,是港澳地区最大的国际综合型建筑企业及内地领先的基建投资企业。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一级专务张晶波、高级经理何睿、业务经理蒋星宇,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科技部总经理关军,上海公司投资总监刘持彦,同济大学校文科办副主任周鸣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副院长袁烽、副院长石邢、学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张玉婷参加了本次会议。会前,袁烽教授带领中建领导一行参观我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建筑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ADF)成果展览”,详细介绍了我院在建筑智能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会上,李翔宁教授首先对中建集团各位领导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李院长指出,中建与我校之前已有紧密的合作,未来希望双方基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联合导师企业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紧密合作。随后,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向我院展示了科
2023-08-12 11:55
-
靠谱青年科研之星竞赛成功举行
5月26日,校庆系列活动—— 靠谱青年科研之星竞赛成功 举行。本次活动由我院建成 环境技术中心承办,旨在深 化我院建筑学、城市规划学 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为 青年教师搭建分享交流科研 经验的平台。通过我院学科 资深教授们的综合点评,鼓 励青年教师对科学研究的方 法及理论进行再思考。本次竞赛由我院副院长袁烽教 授主持。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 士、我院党委书记刘颂教授分 别致辞。上半场评委为建筑系 李振宇教授、城市规划系潘海 啸教授、景观系吴承照教授等; 下半场评委为建筑系孙彤宇教 授、石邢教授,城市规划系刘 冰教授、邵甬教授等。上半场点评阶段,李振宇教授 对各位青年教师的学术总结作 了肯定,并提出四点更高的学 术要求,即要提出有才的科研 问题、要探索有趣的技术路径、 要寻找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要提 取有用的研究结果。潘海啸教 授则强调了哲学在科研道路上 的旗帜作用,他指出,只有借助哲学,才能在看似松散的研 究中找到线索,并将线索扩展 为主脉落,对学科领域作出贡 献。吴承照教授指出,理论思 考始终是学术研究的根基,学 科理论要常思常新,青年老师应扩充自己的理论储备。下半 场评审则采取与上半场不同
2023-05-26 10:19
-
同济大学中西学院成立十周年活动于西班牙塞维利亚顺利举办
5月25日,为庆祝我校中西学院成立十周年,五所理事院校同济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西)、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西 ) 、 蒙特雷科技大学(墨)、塞维利亚大学(西)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办十周年庆祝活动及学术论坛。作为中西学院学术总协调人,我院李翔宁院长出席活动并主持院长论 坛 “Visions of Architecture from3 continents:China,Mexico and Spain”,参与研讨的嘉宾有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Manuel Blanco教授、蒙特雷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Roberto Íñiguez教授、塞维利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Ramón Pico教授、我校艺术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我院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系主任Carles Crosas教授。与活动同期在塞维利亚大学开幕的还有由我院李翔宁院长策划的“中西学院十周年回顾展”,和由我院建筑学双学学位毕业生策划的“建筑学双学位项目学生毕业设计展”。来源:田唯佳
2023-05-25 10:45
-
我院胡如珊教授受邀参展第十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
5月24日,我院建筑系系主任胡如珊教授与其合伙人郭锡恩领衔的如恩设计研究室受邀参加由莱斯利 · 洛 克(Lesley Lokko)策划的第十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未来实验室”的“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单元,在主场馆“军械库”(Arsenale)与参观者见面。策展人莱斯利·洛克就此次的主题解释道:“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未来实验室。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人们可以想象、预测各学科与当下 、 未来的关……我们把展览设想为一个工作坊,一个实验室。在这里,建筑师和创意实践者从他们的当代实践中汲取精华,为观众绘制一条路径,让他们自己想象未来可以承载什么。”“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单元共展出37位建筑师的作品,他们的设计实践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似的特质——以融合的方式进行跨学科、跨地域的新型合作模式。如恩创始人郭锡恩和胡如珊表示:“在畅想未来时,我们在理论结构和设计实践中,占据着实验性的阈限空间。正如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主张的,在如今的后殖民主义世界,转译与谈判产生于文化的边界,即‘阈境’(liminality)或‘异质空间’(
2023-05-24 11:36
-
我院李翔宁院长出席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
5月24日,普利兹克奖(The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于希腊雅典举行。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1~2位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建筑界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吸引了全球建筑界学者的关注。本次奖项得主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 ( David Alan Chipperfield)已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拟于2023年秋季为我院学生教授设计课程。我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出席颁奖典礼并向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教授表示祝贺。双方共同探讨了设计课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来源:魏晓雨
2023-05-24 10:59
-
第11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隆重举行
5月20日,第11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暨第六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结果公布活动在我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未来城乡 智慧规划”为主题,面向未来,回归初心,以新一代的青年智慧探索城乡发展的新未来。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王新哲先生主持并邀请三位嘉宾致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热烈欢迎大家参加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我院副院长王兰教授围绕论坛设立的初衷,回忆了金经昌先生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奠基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年轻人以指引,还在艺术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成为年轻人的楷模。我校党委副书记、学会常务理事彭震伟教授认为,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交流平台,对行业发展、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主任黄建中教授代表主办方介绍了第六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的评选过程并宣读了评选结果。主旨发言环节由我院规划系副系主任程遥副教授主持。5位特邀嘉宾为大会带来获得2021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的项目实践经验。下午,本次论坛活
2023-05-20 11:50
-
浦江园冶讲坛 | 上海市第十七届世界风景园林月活动暨上海营造之新城绿 环工作专题交流会成功举行
5月16日,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联合我院共同举办上海市第十七届“世界风景园林月”活动——暨上海营造之新城绿环工作专题交流会。本次会议在上海规划展示馆举行,并启动了“浦江园冶讲坛”和新城绿环“大师园和云桥驿站”众创设计系列活动。“浦江园冶讲坛”第一讲以“生态赋能·绿环熠彩——上海市第十七届世界风景园林月活动暨上海新城绿环工作专题交流会”为主题,邀请两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朱祥明,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向荣、法国知名景观设计公司TER 的主创设计师MichelHossler、泛亚国际设计合伙人Michael Erickson结合上海新城绿环规划做主题演讲。周俭教授以《城市绿环与城市生活》为题,结合上海中心城区绿环规划建设历史,强调新时代五大新城的绿环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人民城市”发展思想,把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生态圈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期间,按照交通区位便捷、景观交汇、蓝绿交织、城乡融合等原则,每年在新城绿环选择若干重要节点,邀请国内外设计大师开展“大师园及云桥驿站”众创设计活动。2023 年 , 共选取 17 处点位(12个“大
2023-05-16 11:42
-
“人民城市大课堂”培训圆满完成
5月14日,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在市规划展示馆,举行“人民城市大课堂”第一期培训活动。作为联合主办方,我院参与了系列培训计划的策划与执行。本次培训由我院院长李翔宁主持,培训嘉宾包括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韦冬、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顾世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我校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张尚武,四叶草堂创始人、我院刘悦来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副教授,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何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主任奚文沁,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晖,普陀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党委书记殷路群,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副主任胡佳。在主旨报告环节,张尚武教授以《小社区·大战略:四平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的经验与思考》为题,聚焦四平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从空间评估入手,找准问题、痛点,建立“补短板、提品质、做特色”3个层次的营造策略,通过城市微更新提升社区生活圈品质,在行动层面形成策略包、项目库,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协作式规划模式。刘悦来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2023-05-14 11:4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5月1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图解静力学设计与机器人建造耦合的绿色木构建筑体系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我校顺利召开。项目由我校与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合作承担,我院副院长袁烽教授与天主教鲁汶大学Denis Zastavni教授分别担任中外项目负责人。会议专家组成员包括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院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丁洁民、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清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峥。同济大学、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天主教鲁汶大学景观、建筑、建成环境研究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我院叶宇副教授主持,吕西林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会上,童小华副校长发表欢迎致辞并代表学校郑重承诺,同济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将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实验条件、人员配置、财务管理以及设备购置等方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专项管理一处张行子代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对项目执行与管理提出要求与建议
2023-05-12 11:56
-
同济大学计算性设计与机器人建造一流学科群——2023年交叉研究进展与 成果交流会圆满举行
5月12日,同济大学计算性设计与机器人建造一流学科群——2023年交叉研究进展与成果交流会成功举行。该学科群以建筑学为牵头团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多个支持学科共同推动。会议由我院副院长袁烽教授主持,来自该学科群内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示各个团队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冬冬代表团队分享“智能图像识别与建筑应用”,针对当下建筑领域的图纸识别需求,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图纸中图元、文字、拓扑结构的自动化识别。在学科交叉方面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参与下的建筑设计框架。我院博士后柴华代表袁烽教授团队分享了“基于大尺度桁架式机器人平台的木结构建筑定制化建造”,包括为满足建筑批量定制化生产的重大需求开展的大型桁架式机器人现场高精度感知与定位技术应用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潘毅群代表团队分享了“建筑中人行为模型开发与耦合模拟”,包括在DeST 3.0模型中集合人的行为以实现跟环境调节和能耗模拟的耦合,并讲述了数据采集手段、多模块的模型结构以及仿真模拟数据输出。我院副教授杨晨代表团队介绍了“古典园林遗产复杂空间测绘及模拟技术
2023-05-12 11:54
-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上 海召开
5月6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与复旦大学文博系、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签订《合作备忘录》。杨浦区委书记、区长薛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杨浦区副区长王浩,我校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孙跃东参加。我校原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院长伍江参加了这次会议和签约仪式。会上,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与复旦大学文博系、我校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签订《合作备忘录》。将结合三所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积淀,立足文物与博物馆学、城市更新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等领域,进一步加速示范区创建与高校专业资源的对接和融合,打开资源聚集、研究深入、创新卓越、公众参与的创建新格局。会上,“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预告片发布。“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
2023-05-06 11:59
-
上海首个在公园中的自然中心——和平公园自然中心正式开放
5月1日,和平公园自然中心正式开放。该中心是由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四叶草堂联合创办的公益性实验点,位于和平公园西北角,包括生态展示馆、自然教室2个场馆,以及面积1864平方米的自然友好生境区、低碳堆肥区等室外区域,以生物多样性、低碳和公共参与为特色,打造家门口的自然课堂与生态博物馆。自然中心依林傍水,是无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绿色示范区,设有生态展示馆、自然友好生境区、自然教室和低碳堆肥区。自然中心以少年儿童的生态启蒙为主旨,在自然科普的基础上,建立对上海生态本底的理解,并培养生态亲和的生活理念。生态展示馆是上海城市公园探讨城市生态的首创案例,分为土生土长、绿意盎然、泽被万物、不速之客四个板块。展示馆以原创理念结合多学科前沿成果,以实景结合、仿真生境、游戏互动等方式,展示土壤、森林和湿地三大本地生态系统,并探讨入侵物种问题。自然友好生境区由栖雀园、生境研习径和水岸科普区三个区域组成,在保留和平公园原有树林和湿地本底的基础上,融合二十四节气和诗经植物等传统元素,丰富本土动植物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自然教室构建了儿童友好的空间,除课程活动区外,还包括科普读物和绘本阅读区、自然收集物观察体验区
2023-05-01 13:35
-
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活动走进社区
为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动无障碍社区环境建设,建设包容发展的城市,4月23日,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的邀请下,我院包容性发展研究平台潘海啸教授课题组走进曹杨街道,在百禧公园为曹杨街道民众举办了一场以“建设无障碍社区”为主题的讲座。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在其建成之初极大地满足了工人阶级对美好居住生活环境的向往,是上海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工人文化“的象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今天的曹杨街道辖区内老龄化比例已经超过45%,属于上海市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街道之一,并有各类残疾人士4000余人。老龄化所带来的行动不便也是无障碍建设必需关注的问题。尽管活动当天春寒料峭,但阵阵冷风也挡不住大家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迫切需求,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包括残障人士驻足参与。除潘海啸教授外,我院第五教工支部的华夏博士与课题组博士后年光跃博士也参与了该活动。讲座从无障碍环境要素和无障碍街道两个方面着手,介绍了盲道、无障碍电梯、卫生间与标识等无障碍环境中的基本设施,并进一步介绍了无障碍街道如何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社区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品质与包容性水平,而高质量的无障碍社区应该是为全社会所有人
2023-04-23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