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由我院叶宇老师(第一作者)与香港大学刘行健老师(通讯作者)合作完成,是量化城市形态学(quantitative urban morphology)领域的代表性论文之一,通过将城市大数据和量化形态分析技术结合,探究城市形态与活力的相互关系。相关成果于2018年年初刊发在SSCI检索的Q1期刊Urban Geography,当年即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在后续每轮中持续入选至今。截止到2021年11月,该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数为103次。

题目:建筑密度与形态如何影响城市活力:以中国深圳为案例的针对性探索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从重“量”向提“质”转型,创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而非低品质的城市扩张已成为共识。但针对城市设计、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的系统性探讨仍然较为缺乏。本论文结合新城市数据和量化形态分析工具,运用统计模型探索城市形态类型与城市活力的关联效应。深圳作为中国增长最快和最大的城市之一被选中作为研究案例。在研究设计中,小餐饮类的兴趣点数据对城市活力非常敏感且变化迅速,被选中作为城市活力的一个近似表征。统计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可达性、功能混合度、街廓尺度等要素后,建筑密度与建筑形态类型,两类指标对城市活力均有显著性影响,且建筑形态类型对活力的影响权重更高。其中围合式的建筑形态能提供较大的公共界面,进而对活力产生显著影响,板式建筑形态也能有一定的正效应,而点式建筑形态可能导致负效应。上述发现凸显了城市设计形态导控的重要性,并有望对基于管控机制和要求产生推动作用。

*全文附后,链接:https://doi.org/10.1080/02723638.2017.138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