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6日,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生态空间规划(ESP)数据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生态空间规划的前沿数据方法与技术实践,旨在促进中泰两国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会议由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王信教授主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我院刘颂教授、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政策规划办公室城乡环境行动规划处处长Sujitra Yootong女士先后致辞。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泰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空间规划的数据集、技术方法、评估模型与实践案例展开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学术交流。8月5日议题聚焦“ESP数据和技术”,中方专家分享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刘颂教授系统阐述了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的生态空间规划的三种模式,展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规划路径。钮心毅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李健教授探讨了大模型如何赋能城市低碳交通规划,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专项规划中的潜力。黄华所长介绍了国土空间双评价和雨洪评估的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泰方专家团队由Haruesit Wongdara先生、Krisada Shevevathana先生以及Kittwoot Chaloeytoy博士、Vacharaporn Soonsin博士领衔,全面介绍了泰国ESP的数据集概览、政策驱动因素、发展方法以及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具的应用。8月6日议题转向ESP实践和管理。同济团队的钱慧博士结合川西北生态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分享了在具体区域中落实生态保护的规划经验。我院郭妍馨博士研究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生态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朱郁郁院长从宏观视角剖析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姚凯副院长就现场考察的案例规划与行程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 。 泰方代表Thipawan Raksangob女士及团队围绕泰国ESP的实施起点、未来展望、与各级规划的协同、“一张图”系统构建以及实施监督机制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学术交流环节,中泰双方代表团就共同关心的规划技术难点、数据标准化问题以及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至关重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规划的核心驱动力。会议初步探讨了联合申报国际学术合作项目的可能性,为后续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刘振宇、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