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热湿学基础与评估方法”技术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13 浏览次数:10

       10月11—13日,我院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功举办“热湿学基础与评估方法——城市更新中建筑的耐久、健康与能效”技术分享会。本次分享会汇聚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既有建筑性能提升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实践经验。我院副院长石邢教授为此次技术分享会致辞。在为期三天的分享会中,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的昆策尔(Künzel)教授和施密特(Schmidt)博士,以及我院副院长张鹏教授、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我校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罗茂辉副教授和我院赵沫沙助理教授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技术分享会也汇集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高校与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围绕建筑中的热湿耦合迁移、湿度控制、建筑遗产保护、热湿模拟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张鹏教授以“上海的遗产建筑保护—从在地化角度”为题,介绍了上海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并由此开启了议程;接着,戴仕炳教授分享了上海地区遗产建筑饰面材料的修复经验;最后,昆策尔教授和施密特博士分别介绍了城市更新中湿相关病害的防护方法和欧盟项目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了欧洲的实践借鉴。第二天,昆策尔教授和施密特博士分别就新建与建筑遗产中的热湿模拟、建筑材料的热湿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由赵沫沙助理教授演示了WUFI®Pro软件的使用,使学员们能够亲手操作这一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热湿模拟软件。第三天,施密特博士就内保温系统实际应用中的湿度控制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赵沫沙助理教授对建筑热湿性能与能耗模拟软件WUFI®plus进行了操作演示;昆策尔教授介绍了由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和其他国际学者开发的多个霉菌生长预测模型;罗茂辉副教授则从建筑柔性用能的视角,从虚拟电厂概念的角度探讨了动态热舒适评估理论与方法,为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次技术分享会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国内外学者和从业人员的互动与探讨。本次技术分享会得到了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期刊等合作单位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