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弥教授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文章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on urban mobility
论文摘要: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网约车(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并在世界各地很多城市中流行,但就网约车在城市交通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了弥合这一差距,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在美国大都市区水准上,包括城市交通趋势、社会经济变化和网约车运营情况在内的面板数据集,系统评估网约车如何在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载客量和私家车拥有量这三个维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城市交通状况。该研究发现,网约车对私家车拥有量的平均影响不显著,但可以使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大都市区的私家车拥有量减少1%左右。同时,网约车是公共交通的净替代,导致公共交通载客量显著下降(8.9%)。网约车的出现实际上延长了道路拥堵时间(4.5%),并加重了道路拥堵程度(0.9%)。尽管通过推广大规模共享出行提供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是网约车的理想,但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表明,网约车自亮相以来,加剧了城市交通方面的挑战。
肖扬副教授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发表文章An assessment of urban park access in Shanghai – Implications
论文摘要:
城市绿色资源是否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公平分配,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不平等现象正在加剧。本文研究了中国城市公园服务的分配对边缘化人群是否公平以及公平到什么程度。我们选择上海作为案例研究,考虑了群体细分的三个维度,即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空间结构。我们利用空间聚类来评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公园可及性的空间模式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处境不利的群体比更富裕的市民更受青睐。地方政府的努力确保了上海的公园可及性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此外,我们将此归因于中国在市场化改革之前的社会主义遗产的路径依赖。
刘颂、蒋理、刘超等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发表Reveal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rs of the Block-scale Thermal Environment Near a Large River: Evidences from Shanghai, China
论文摘要:
城市河流在缓解环境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大型河流附近热环境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影响因素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对上海市黄浦江附近的若干街区进行了空气温度(Ta)的移动测量。通过预研究将四个因素:河流邻近性、通风性、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作为潜在的驱动因素,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GDM)评估这些驱动因素对Ta不均匀分布的贡献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该研究发现,在两个季节,街区尺度的Ta分布呈现出时空变化,并在四个潜在驱动因素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层异质性。在各驱动因素之间都发现了增强的交互作用,对夏季和冬季Ta分布的最大解释力分别达到96%和82%,表明河岸的温度分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主导因素包括河流的邻近性、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而城市形态因素可以强烈影响河流对空气温度调节作用的发挥,此外,研究还发现河岸开放空间的设计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提出,应根据热环境改善的优先时段考虑主导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的成果为城市河岸街区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和设计实践提供了启示。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