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正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于12月4日上午,在线上成功举办了七十周年院庆活动暨建成环境技术中心校外开放课题(2021年度)成果交流与青年学者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共21位青年学者参与其中,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学术成果、交流科研经验。
论坛由主会场、分会场一和分会场二共三个部分组成。主会场和分会场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叶宇副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教授做了开场致辞。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洛西教授分享了题为“智慧人因照明:后疫情时代的趋势与展望”的主旨报告。
分会场一由9位校外开放课题负责人和2位我院青年学者参与。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周浩助理研究员对“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碳减排技术路径进行了探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孙德龙副教授带来了北京市共享住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与商业绅士化的关联初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刘畅讲师做了绿色屋顶吸声性能优化探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陈琳讲师展示了历史木构阻燃效果现场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姚其副教授提出了微空间人居环境光健康可视化监测和照明策略,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王超深助理研究员分享了轨道交通网络与高等级中心体系的失配特征及形成机制,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冯田助理研究员提出了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对碳排放影响的思考,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张泽讲师以苏州为例,基于地方生产网络理论的近沪地区经济进行了关联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刘群阅讲师介绍了高密度下城市公园情感和恢复性参与式制图及空间优化研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敏副教授和赫磊副教授,分别从江南水网地区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与格局优化研究、基于可持续的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质量评估研究两个方面,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主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石邢教授进行了总结点评。
分会场二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汪洁琼副教授主持,8位校外开放课题负责人和2位我院青年学者参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许涛讲师就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及其雨洪调蓄功能方面进行了分析,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韩艺宽助理研究员以南京两座电影院为例,提出了分辨率视角下历史建筑异质性更新利用价值评价与设计优化机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淑琴副教授介绍了教学建筑群的空调随机用能特征及耦合影响机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子琪副教授和大家探讨了上海乡城重新安置社区中老年居民的居所感与原居安老问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郜志副教授带来了城市形态的微环境效应与节能效益典例评估、机理探究与设计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杨林川特聘研究员分享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出行建成环境研究,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张靓副教授基于苏州古城传统街坊式社区的实证,介绍了健康促进导向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感知对休闲活动的影响,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李文博副教授以林芝市为例,分享了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晨副教授和沈尧副教授,分别从基于暗夜天空保护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光污染蔓延态势模拟及对策研究、涌现的城市肌理:边界、规模、等级及其尺度依赖两个方面,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钮心毅教授进行了总结点评。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实验室校外开放课题间的学术联系,促进了校内外青年学者们互相启迪思维、开拓学术视野,构建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术交流桥梁和平台。
供稿:建成环境技术中心
202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