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随着我国发展模式转型,城市生活空间品质尤其是社区环境品质提升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全国性的社区更新工作已从“试点项目”阶段逐步转向全域推进、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共建”的新阶段。本成果旨在回答这一工作中“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为谁改?钱哪来?谁获益?”一系列实操方法问题,并在应用中予以检验。
1)锁定得益主体的更新意愿,从“适老化”更新改造切入
实验室通过长期调研发现,老年人是老旧社区空间的长时段主要使用者,因此分别构建了上海老年人的居家热舒适度自适应模型、户外漫步热舒适性影响模型,提升居住区更新设计时的科学模拟与估测准确度。针对老年人经常出入的社区健康中心的职能范畴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设计标准。
2)由内及外提升社区街道景观的“疗愈性”功效
社区街道由内及外,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分类研究与效应实验,实验室发现其景观具有“疗愈性”价值,可以提升使用者的身心愉悦感,提出了街道更新设计时的四个维度(远离性、延展性、迷人性、兼容性) ,并将其融入了《街道设计标准》。
3)以多主体参与、景观提升为特点的“社区共治”系统解决方案
实验室吸取欧美社区更新经验,结合上海街道居委特点,提出全国知名的“社区共治”模式,并配套了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围绕社区公共空间与绿地,以人人喜爱的绿植为载体,发动各方主体共同开展环境品质提升改造,解决了一列实操难题。它具有全龄性,既是一个家门口的自然教育基地,又是一个培育市民公共精神的空间,更是一个鲜活的社会治理阵地。实验室已实现了200个社区花园、900多个赋能市民自主设计营造维护的迷你社区花园、超过1300场市民参与的社区共创工作坊。获得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社区营造奖,两次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上海手册: 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年度报告》。